──因為我的生活教育上的忽略與現在孩子普遍受到家庭寵愛的互動習慣而來
我的阿公在我念研究所的時候才仙逝,算是高齡得壽,所以我的童年時光充分的享受了祖孫情,阿公也給我留下不少的記憶。
記憶中阿公是個不茍言笑的人,一張嚴肅的臉、一對銳利的眼睛、方頭大耳,端坐在廳堂的椅子上,一踏近門檻就會看到他那充分威嚴的臉,彷彿是從書本上活脫脫的跳的清朝大官。還真的沒有錯,他真的是清朝出生,雖然和中華民國同庚,但硬生生的就是比辛亥革命的十月還要早上五個多月,那時還真的就是溥儀還在位的宣統末年呢!
對阿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總是用眼神代替語言,一個眼神就可以讓幼小的我不寒而慄,記得面對阿公的時候,他那家族大家長的威儀會讓我們這些孫子輩的人在他面前行禮莊重。小時候,媽媽常要我端水果去給他品嚐,我總是恭恭敬敬的兩手端著盤子,低聲的在他跟前問:「阿公,您吃水果……」眼神甚至不敢和他接觸。他或是低吟一聲:「不用了」,揮揮手讓我離開,或是取了一些品嚐,可沒人知道那短暫的時間,卻是我心底的漫漫長路呢。
有一次,媽媽切了一盤芒果,喚我端去給阿公品嚐。我知道他是不吃芒果的,因為皮膚不好,家裡人也都知道芒果是阿公的忌口,於是我問媽媽:「阿公又不吃芒果,為什麼還要端去問他啊?」其實我心底想的是:能夠逃就逃,我真的害怕面對阿公的威嚴。
媽媽回答:「這是禮貌,不管長輩要不要吃,你是晚輩、是人家的兒子、孫子,就應該要問,這也是孝順的表現。」所以,縱然我有多麼不願意,還是得戰戰兢兢的端著那盤香香的芒果去對阿公說:「阿公,您吃水果」。
每天在班上用餐,我都讓孩子們先盛裝。可是,這麼多日子以來,我發現:竟然沒有孩子會來貼心的問我:「老師,您要先用嗎?」甭說盛飯菜了,連水果都沒有貼心的送上一份,以至於好幾次,我那份水果也都給喜歡的孩子視為多餘的水果而掠去果腹滿足。幾經反思這現象:我發現孩子不會問我的原因並非因為我長了一張清朝大官的臉,而是因為我的生活教育上的忽略與現在孩子普遍受到家庭寵愛的互動習慣而來。
之前,我的孩子在家也是一樣,有好料,一定是伸出「魔手」一把掠奪而去,大口大口、大氣的吞噬他的滿足。有一次一整盤的鮮蝦,端上桌後不過幾分鐘,已經進了他的五臟廟。我大驚眼前所見小山堆般的蝦殼和空蕩蕩的盤子,才突然警覺我對孩子生活教育上的疏忽,讓他已然的養成諸多不良的習慣,包括:沒禮貌(忘了家裡還有許多長輩)、貪婪(只想要滿足自己欲望)、不惜福(蝦子太多,所以都是囫圇吞,有些肉都沒吃乾淨)、不懂分享(只顧自己吃,沒有想到要和家人分享美食與快樂)。當下震驚,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馬上就和孩子教育以上的種種不當,雖然以後好長一段時間他還是積習難改,但我見到他在做了之後馬上知道錯了而面有愧色,漸漸的他就改變了原本的陋習。
現在班上的孩子經過教育後,我也開始聽到有人會問我「老師要先用餐嗎」,也開始有人會貼心的把水果先幫我拿到桌上來,甚至有時候我還在改本子,就會聽到有人說:「老師,您要吃飯了!」想想,能夠聽到這樣貼心的呼喚,真的是很滿足、很高興。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給他們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