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派了班上五個孩子參加學校的主題海報比賽。這類比賽大概就是一個像是「交通安全」、「兩性平等」、「防災防震」之類的主題,一組孩子畫一張大海報的校內比賽。
結果中途有個孩子回來教室和我說團隊裡的某某不會畫,亂畫一通、還一直指揮別人作畫,一整個隊伍內鬨翻臉畫不下去。我想想這幾位孩子,都是我印象中挺會畫畫的孩子啊,尤其是他所指的那位女孩,暑假作業中的畫畫更可以說是上乘的作品啊,怎麼會這樣讓隊員抱怨。
我跟著去會場瞧瞧,果然看到女孩用色不純熟、素描慘淡,完全不像是暑假作業中那份手工書所展現的程度。我先勸導他們先好好合作分工,相互補對方的不足,盡量完成眼前的海報,不要再抱怨和相互排斥了,也告訴他們「參加、合作」比「得獎」更重要之類的機會教育。當然孩子得獎心切,雖然嘴巴還是唸唸有詞,但是在老師答應他們若是好好完成,就會有飲料的強大誘因下,孩子在怪怪的氣氛中還是一一拿起畫筆構圖和上色,相安無事。
回到教室,我忙不迭的翻出櫃子裡的暑假作業。那是一份A4大小,10頁左右的手工書,主題是「暑假生活」。那位被抱怨的女孩作品堪稱上品,作品中的畫以水彩和粉臘筆等複合媒材呈現,不論構圖、色彩、生動性,都可以算是兒童手法中的上乘,雖然我懷疑過是否有家長的代筆,可是看了許久都看不出有大人的鑿斧痕跡,但,手上這作品真的和我在現場看她作畫的水平有明顯的落差。
隔幾天,我找了機會問問女孩,孩子娓娓道出原委:原來媽媽有請一位全能的大學生家教姊姊,這些暑假作業,多半是那位姊姊「深度指導」,甚至是部份是代筆完成的。孩子沒有欺騙任何人,因為在我收暑假作業當下為了要選出優良作品交給學校,有問過全班:「有沒有人的作業是爸媽幫忙做的?」全班都回說沒有,顯然,老師的問問題的技巧欠佳,應該要問「全部是自己做的舉手」才是。
這不是個案,在往後的教學生涯中,一直都會在孩子的諸多作品中嗅出父母的影子,不能說這是大人的「黑手」或是「黑影」,可是就是看得出不屬於這年紀孩子所應該有的「成熟」,當然,隨著教學年資的增加和看過的作品量增多後,現在幾乎已經可以靠經驗和直覺來判斷了。
我大概可以猜測或體會父母在涉入這些作品時的心情,出於愛孩子、也出於個人對作品完美主義的耽溺性格吧,我自己就有經驗。在訓練我家小子洗碗的開始,我沒有接受「手冊」上的指導――把孩子丟在流理臺,讓他獨自處理碗盤,全程不干預,只有事前的口頭指導,或是之前讓孩子在旁的「觀察實習」。我用了一個錯誤的方式:緊張的在旁邊一個碗、一個盤的指導要怎樣拿、怎樣洗……說著說著竟然就對這小子發起無名火,一把搶過碗盤把他請出廚房。我馬上很後悔,因為突然就知道我做了很多不好的示範,這是最糟糕的身教。現在細想這樣做的原因不外是「求好心切」,還有許多自己性格上的「完美主義」作祟,當然,也有對那些漂亮碗盤些許的疼惜與執著。
我知道這樣絕對無法讓孩子學會洗碗,我知道要放手。隔天我和孩子道歉,並且請他再去試一次。這次我坐在客廳看電視,聲音開得比平常大上兩格,眼睛盯著電影畫面,表情控制得很鎮定輕鬆,說真的,一顆心其實和前一天一樣,是站在孩子的旁邊。好幾度,我用眼角的餘光偷偷的看那廚房裡的小小背影,真的很想起身去瞧瞧,特別是聽到「ㄆㄧㄤ」一聲,碗盤掉落地上的聲音時,差點就起身衝過去呢。倒是孩子兩手泡沫走過來,哇啦哇啦的說弄破了碗,還好我演很大、沈住氣提醒他:小心別踩到,等等再處理之類的話,天知道我那時是更擔心他等等會不會去踩到破掉的碗啊!不過,一切平安,因為破了一個碗,他更小心處理,最後順利達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洗碗挑戰。
讓孩子自己做、自己處理,往往這是最好的成長教育,大人有大人純熟的技巧,當然站在完成任務的前提與目的下,有我們這雙「黑手」的協助,真的很有效率和效果。可是仔細想來,那成果根本就不是孩子的「果」,而是我們的吧,比之應該要給孩子學習和成長,這個「果」對於孩子來說根本是沒有意義的,只能說是表面功夫。很多時候孩子回家抱怨給同學欺負、什麼作業又沒交、圖畫沒畫、雕塑丟了,許多爸媽基於「愛」的理由,都想給他插手一下:打個電話關切老師處理的情況、請求老師寬延個幾天、幫忙孩子解釋未能交案的理由……「以愛為名」挺天經地義的,可就教育的眼光看,「以愛為名」卻往往是一個不好的開始和結果,因為我們剝奪了孩子去接受挫折的考驗機會、去獨立面對挑戰的機會、去培養勇敢負責的機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怎麼看都是不划算的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