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前先考慮自己的條件和能力,判斷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可以幫助別人
學校沒多久就會來一份傳單,內容是某某機構的貨品訂購,很像是現在流行的「團購」,販賣一些小玩意,多半是孩子們喜歡的卡通圖案的貼紙、印章、吊飾等,以全班統一下訂單購買產品的方式來助人,對機構來說,也是讓機構自養自食的自助行為。
有一年,某個孩子給了我一張訂單,我看到上面她零零總總訂了好些東西:吊飾十餘個、項鍊數十個、還有什麼小口哨之類的東西,每件小東西單價都不高,大概都是二十、三十元來著,可是數量一多,總價也是很可觀,算了總價竟然超過一千元。我問她為什麼要買這麼多?而且,這麼多的銀子要哪裡來?她回答我:「我想買來送給同學啊,我自己有錢,我每個禮拜的零用錢就有五百元!」
我馬上知道她買這麼多小玩意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這孩子因為天生古道熱腸,總是過度熱心喜歡管東管西的個性,加上心直口快的一張刀子口,所以在班上得罪許多同學而不得人緣,我猜她想要藉著這小禮品來召喚友情。
她的動機果然讓我洞悉,在她充滿訝異的表情上,我和她分析了兩件事:友情不是用這些小東西來收買的,而是要在平常收斂一下自己過於衝動而直接的個性,規過於暗室、保留同學的尊嚴,我說:「以目前妳的人際關係的情況來看,我很懷疑妳的禮物會送得出去?」
「稍稍改變一下自己,這樣就會讓許多人對妳的不良印象改觀,體認到妳的善意。」我這樣對她說。
「再來,這樣看來,妳買這些東西並不是基於想要幫助這個機構的目的,所以,這樣買來的東西可能到最後無法真正幫助這社會,反而會因為妳送不出去這些禮物,而讓這些東西淪為垃圾,最後是被你給丟棄,這樣說來,豈不是浪費了許多社會和自然資源?」
她接受了我的建議,退掉了這些訂單,請媽媽幫忙,把該項費直接捐給該機構。
整個社會是一個封閉的生態圈,相互之間都會有關連,助人很好,可是若是想藉著助人狂買了很多自己用不到的東西,無疑是對這個生態有不好的後果,至少你是浪費了資源,對地球來說,不但沒有減碳、反而是增碳的破壞行為,而且家裡堆著一堆用不到的東西,也是煩惱;對販賣這些物品的機構來說,也應該讓他們知道,是不是該要去探討一下所販賣的物品是否符應消費者、或是想要行善人的需要?這樣才會有一種良性的循環,而且是三贏的結果──助人的人快樂了、也得到需要的物品;受助的機構得到需要的資金、也證明了自己的獨立募款的能力;地球資源給充分的使用了、而不是因為這樣的助人行為產生浪費的結果。
我和孩子們分享:助人前先考慮自己的條件和能力,判斷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可以幫助別人,善意很好,但是別因為這樣讓自己有困擾(要去吵鬧零錢買這些東西),或是讓自己受到傷害(許多別有居心者、不就是利用孩子這種教育結果嗎)。買東西前先考慮:「我需要嗎?」、「這些東西可以物盡其用嗎?」如果真的很想幫助這個機構,那不如就是直接捐助現金給他們,而非這樣買了一堆沒啥用的東西回家,結果就是「浪費」。
幫助人,其實不簡單,內在的學問真的很多,孩子們需要好好的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