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東西一個家
──東西有條理整理放置,讓每一件文具和書本都有它們固定的家,這樣方便自己需要時,不會浪費時間來尋找
那天放學,他,還留在教室,一副氣急敗壞的模樣,蹲在桌子旁,一把掃出了抽屜裡面的所有東西,我在門口等他,也許是老師的眼神讓他有壓力,他更把東西散落到整個地板。
我問他:「找作業嗎?」
「對!老師……我的數習課本不見了!我找不到!」
黃昏略顯昏暗的窗光下,我看到他滿頭大汗的不安,可我卻一眼瞥見桌面上散落的書堆裡,那本數學習作幽幽地等待他的無奈。導護老師廣播開始放學,我對他說:習作正在看著你,他乍聽不懂,抬頭看我一下,順著我眼光的暗示,他恍然大悟,抽出習作,臉上終於殺出一個很大的笑,傻傻的笑。
那天的音樂課,班上的隊伍已經帶走,他因為打球遲到,急急忙忙衝回教室,放了球就又衝去打開置物櫃找直笛,翻箱倒櫃的聲音引起改本子的我注意,卻在他壯碩的身影後,赫然發現他的置物櫃是個神奇的洞窟──裡面藏了很多的寶貝,五花八門的寶貝讓老師遠遠看去都看得眼花撩亂。沒一會兒,只聽見一聲東西掉落的嘎天作響,櫃子門整個掉下來。他右手握著直笛、左手抱著課本,呆在櫃子前,我看了一眼,回頭繼續改本子,心想:「真好!他可以趁機把櫃子整理一次!」再抬頭,果然在整理了。
那天我要用膠帶。老師平常都把一干文具放在左邊的桌上:剪刀、膠水、雙面膠帶、訂書機、削鉛筆機……等等,那是老師平時準備給孩子們用的,當然膠帶也是放置在那邊,滾著膠帶臺。可我翻了置物盒,開了我抽屜,拿起了講義夾,諾大的膠帶臺人間蒸發,沒有任何的蹤跡。
「哪個帥哥、美女借了我的膠帶?還給我吧!」我對著班上的孩子說。
沒人回應,但是機靈的孩子馬上用眼睛、用行動四處搜尋幫忙找,忽然一個超高頻的聲音響起:
「某某某!在你的抽屜裡面啦!」
全班同時發出了「吼」的一聲,他滿臉通紅的端著膠帶臺給我,沒有忘記說「對不起」,但是,他真的忘記借了我的膠帶臺,更忘記要還給老師。
這三件事在教室常常發生,似乎不值得大書特書,而且,那位放學才找作業的還算好,有些後知後覺的孩子甚至回到了家才發現作業沒帶回家,或者隔天才告訴我:作業不見!而那借東西卻忘記還的例子也很多,我常想:誰叫那些文具個子都長得太迷你,若是膠帶臺像一臺電視那樣大,那借物的孩子一定會記得還給我!更不要說那撐爆了櫃子的孩子,我覺得他應該有一個哆啦a夢的神奇口袋才夠用。
但是,事情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有沒有養成「隨時整理東西」、「物歸原處」的好習慣。這其實指的是同一個習慣:有沒有把東西養成歸類整理的習慣。每週老師檢查抽屜,有條理、有秩序個性的孩子,抽屜依循著老師的指導,排列得井然有序,書本一疊、文具一邊,甚至是整個抽屜空空如也,只放了一包衛生紙和一本字典──衛生紙是好抽好拿、字典是工具書,隨時需要。可是相反地,卻也見到一些孩子,把抽屜當成了「藏寶箱」,書本、簿本、測驗卷、通知單、文具、抹布和毛筆……他生活所有的用品都塞進去,甚至把抽屜和置物櫃當成垃圾回收場,擦過鼻涕的衛生紙、還沒有吃完的早餐,餐點的包裝紙、珍珠奶茶的吸管……都送進這神奇而偉大的抽屜裡。
東西有條理的整理放置,讓每一件文具和書本都有它們固定的家,這樣方便自己需要時,不會浪費時間來尋找,更不會因為要找一本習作而把整個抽屜、書包和置物櫃來一次大地震和龍捲風,弄的自己狼狽不堪、心情也很糟,這真的是應驗了:「平日馬馬虎虎,緊急時火燒屁股」的名言,真是不划算也壞了好心情!
所以,根本的做法就是:養成每一次都把東西整理好,也都把東西物歸原處。抽屜保持乾淨、避免不必要的東西堆放抽屜;置物櫃也一樣,書本排排站、用具排整齊,不用的東西帶回家或是回收,這樣要用東西的時候就不會像擠爆置物櫃的孩子,上課要遲到,還要花時間再整理一次。至於借了老師的文具必須歸回原處,那不但是一種必要的習慣,更是一種禮貌與尊重的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