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桃子腳國中小 2001
..
告別臺北大學,捨二高改台3取土城、板橋回天龍國。
轉學勤路時,突然瞥見左邊一棟宏偉建築,簡單的清水模穹頂,三層樓的方正建築,一大片平頂蓋上,像極了小娃的積木擺設。而且,門口車道彎有山形藝術造景,更酷的是擺了一臺牛車台車。
在前面迴轉大門,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所博物館,但看到門口鏤空雕出的校名,還有大樓頂上非常特別的篆體學校全名,眼前這宏偉門面的清水模建築竟然是一所學校,而且還是國中、小一起的學校。
如此宏偉的校門我只有在嘉義市的志航國小見過(參見#064)但是眼前這校更見大氣,根本大學校門的配備了。
...
所謂「清水模」就是以鋼筋混泥土灌漿拆掉模板後,不加修模、油漆、磁磚的修飾 ,以混泥土原來的質感,展現自然素顏的建築法。
這種極簡工法見仁見智,有人嫌單調乏味、有人則讚美極簡單純,就像對清水模諸多形容詞之一的「粗獷」,有人意象是乏味粗俗、但有人認為是靜謐沉穩,美感主觀在此可見。
..
台灣的清水模建築是從安藤忠雄引起這股熱潮,至此「清水模」被安藤桑的大名黃袍加身,不管是公家建築、私人住宅都是一種賣點,特別是宗教寺院,愈來愈多採用這種工法。
...
桃子腳國中小就是採清水模造法,依學校網頁資料,設計者就是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建築師。
校園很大、學生也多,千五百餘娃有48班之多。校地有5.25公頃之大,而且校園採取無牆綠籬造景,融合週邊老、新社區,是近年來生態校園趨勢的典範成品,特別是週邊都是北大重劃區的豪宅,學校似乎成了這些豪宅房價的鑲金嵌珠了。

..
校名桃子腳是古地名,傳說古前溪畔三顆桃樹,往來商旅會在樹下休憩而有此名。三株桃樹早已消失,學校建校後為給娃們思古感恩惜福教育,特別在建校碑邊又植了八株以為紀念。
..
安藤大師威名遠播,那年去大阪一遊曾千里迢迢造訪他成名作「光之教堂」,好不容易預約到的名牌讓我一大早就以興奮的心情出發,電車轉巴士又走路,暑熱逼人,入堂時已是汗水淋漓的狼狽,教堂不大,大夥就是要去看那十字縫隙透出光的感動吧。
爾後回國後也不經意造訪過幾座有名的清水模,像是政大圖書館的齒狀窗、號稱最高清水模建築的淡江新教會、漁光島三間堂豪宅、北投農禪寺、八里十三行博物館、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陶瓷博物館......更甭說住過不少這類民宿。
...
問我喜愛嗎?
其實我認為建築就是追求一個理想,簡單是美,繁複也是美,真的沒什麼絕對的。
還有,許多人誤解清水模源於日本,其實,它是歐洲的建築工法。
@新北樹林,學勤路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093 培文國小 1920
.
從善化北返途中,特別去看這培文國小。
我對麻豆印象,就是等於文旦。但是大概十年前看到人間福報報導,才知道麻豆這地方的特產是其實還有酸菜(鹹菜),因為這邊也是芥菜產地。
..
所以為的是看校園的木製酸菜桶。
校門短牆對稱,左牆上有彩繪校景,右邊則是培文的英文縮寫開頭P、W二字的造型牆。鐵門上有酸菜娃娃圖案,這圖案在自由路邊的側門上有立體的雕飾在牆頭,所以看來不會陌生。

左牆延伸過去是植籬,不是一般的高牆水泥或是磚,邊邊有兩株高大椰子樹。
入門的左手邊就實體的木製酸菜桶,木製的酸菜桶聽說算是失傳了,學校內的這幾個桶是當地人士捐出,目測這桶高、寬約2米,上覆稻草,遠看很像個亭子,進去校內還有「酸菜文化園區」設置。
..
這學校已經百年了,更特別的是,她是以「女子公學校」的面貌
出現的,專收女娃,相當的獨特。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185 三慈國小 1963
..
離開北門國小還有水晶教堂後,我們依計畫南行望台南續行,原來要走台17直奔安南,但是中間不知道哪出錯,上了鄉道15,一路就開到三寮灣村。
這氣氛寧靜而悠閒的小村,繞著繞著只覺得怎這村子廟宇挺多,三、五步就一小廟、一大廟。
正在流連絡繹出現的廟宇時,見到路邊出現彩虹格子牆甚美,直覺告訴我這是學校!
...
校地不大,0.8公頃,校舍呈L型,門口入內左方有風雨球場;可能是校地太小,所以沒有橢圓操場,只有一條約70米長的六線跑道配上大草坪。
校門成桃尖拱門,左邊高碑柱上書校名,碑柱邊還有設一個宮廟頂牌樓,上面有方形金牌校名,非常古樸。
入校後迎面有一圓環,中心設精神堡壘,頂上圓形校徽,四邊以馬賽克圖案裝飾,標示北門區這邊的特產----虱目魚、蚵、蛤蜊、蒜頭還有蝦的圖案。

其實學校的週邊,除了東邊和少許南邊外,全給漁塭和農田包圍,展開衛星地圖一瞧這村子根本就是漁塭、田地中的孤島。
..
這樣的鄉下學校也是濱危小校,目前六班50娃口,真的很少,很是擔心是否要面臨廢校的命運?
我這樣的憂心不是沒有道理。事實上,這北門地區,在這三慈的北方永華村的永華國小和南邊頂山村的頂山國小,分別在1994和2008被裁廢,原因一樣是因為少子而廢校。
查看人口變遷統計就會發現,打從2004年開始,北門區就已經進入高齡社會結構,到2021年3月老人人口已經突破20%,進入超高齡社會。
在這幾個村子開車,所見多是老人與狗,小孩和貓甚少,所以三慈國小會不會又被廢掉?很難說,很擔心!
..
學校叫三慈,因為校門前174市道以南是三光里,以北是慈安里,併稱兩里而來。
根據學校FB揭示,2022開始學校有駐校牙醫,不但為娃們定期檢查牙齒,也開放給兩村的村民看診。學校、診所結合,實為創見,想這也是政府應該照顧偏遠鄉下該有的作為。
@台南北門,慈安里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094 明道普霖斯頓雙語小 2004
.
其實
只是要去吃台中的某名牌燒肉。
車子轉呀轉的,竟然在校門口河北路上找到停車位。
一下車,哇喔,這是一所小學哇!
拍照留念。
..
台灣各地學校都因為少子化浪潮而有減班、廢校、滅校的危機,可這股狂潮中卻也見到逆天大浪出現:
那就是私立中小學人丁興旺。
台中明道、衛道、曉明三大私校系統,算是這區家長擠破頭想要入學的私校。
沒啥奇怪,孩子愈少是愈珍貴,每個娃都是貴子、金孫,家長怎樣都捨得花銀子。
別說上層家庭了,中產人家這「再窮也不能窮教育」、「不能輸在起跑點」的觀念早就深植,更使這浪更加澎湃不是?
..
這學校校地方正,市區一個BLOCK全包,一公頃多的地足矣。

不過,學校所屬法人機構似乎未雨綢繆,2021年,在車程十餘分鐘的南屯,花了10億多購入11000土地當校地!
11000坪什麼概念?大概就是3.6公頃。
這多大?
好吧,我找到台中有名的「秋紅谷生態公園」,就是3公頃。
..
學校對面有座復刻版賴家古厝「本源堂」,不過當時關門,也不知道何時可以參觀,肚子餓了,趕緊跑燒肉店祭五臟廟比較實在,反正私校也不給參觀。
@台中北屯,河北路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 桃源國小 1973
..
這是一次意外闖入桃花源的經歷。
..
話說某友邀約要去北投三層崎公園看花海,那年市府剛把三層崎的公墓遷葬整好地,就在那邊模擬北海道的花海種植法,沿著坡道種植了條狀的花毯,煞是美麗,一時也成為人群聚集、網紅拍照的聖地。
那天一夥人約好在三層崎旁秀山路口消防隊門口集合。
不想我等了許久卻不見那群人出現,撥了電話也沒人接,納悶許久後電話響了,這麼一聯絡下才知道除了我之外,其他的人都跑到1公里多外的嗄嘮別公園去!(嘎這邊唸「沙」,我也不知道為何不就用「沙」這字就好)
...
這兩處公園有許多共通處:都是設在山坡處、風景無限;都是原生公墓,後來清墓整地後成為新興公園。只是公園處在三層崎種了花毯,嗄嘮別沒有!
我只好徒步走過去和他們會合。
因為這樣碰到桃源國小。
..
校門在嗄嘮別公園下方的斜坡處,連校門前面的路都是斜的,這讓我照了好幾張水平儀都錯位。
大門作鞏橋狀,右側兩顆綠色的大樹裝飾,藍白鞏眉上有台灣藍鵲、還有「桃源」行楷,金色的校名是直書於左側警衛室前小門柱上。
望透大門,右側有我愛的大王椰子,左方是雀榕數株,校舍ㄇ形包著這水泥廣場。中庭廣場正前方深處有小圓環,內有天下為公的國父立姿雕像,操場在這建築的後方,在校舍下方還有一處風雨球場。校地約3公頃,目前有12班,不到3百娃。

..
「嗄嘮別」的名字是來自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嗄嘮別社,公園一如前述原來是公墓,經過整治後成為一個斜坡公園,面積甚大,雖然有步道,但是因為都是斜坡關係,是需要一些腿力。
在公園的西邊還有一處「桃源溪步道」,看了解說了解原來這邊是土石流潛存區,之前洪流還造成下腳的桃源國小受水淹、土石流之害。後來政府花了時間整治,成了一處有人工瀑布、溪流的步道區。
這邊走來就沒那樣辛苦,平緩許多,而且水岸遍植蝴蝶食草,聽說時機恰當可見到蝶影紛飛。
...
我很早就慕名桃源,這陶淵明的傳奇詞一直讓我欣慕,可北投這所一直沒有機會來,卻不知因為朋友的誤解,陰錯陽差的來到這邊一睹芳顏,加上來此之前一路走了快2公里,當時一見到校門時的感覺,真的就湧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動呢。
@台北北投,中央北路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3 菓林國小 1948
..
造訪被消失的航空城五小時,特別發現在這龐大的4564公頃計畫區內有一個奇妙的空白地,那就是菓林國小所處的這地方,在A2/D3的夾縫中顯得突兀。
況且這區域也在計畫區的60-65分貝區域內,但是為何區內所有建築、居民都保留沒有給徵收、遷村?
到菓林國小拜訪時詢問,一問三不知,也沒得到答案。
...
菓林國小,2.2公頃左右的校地,比諸被廢校的五小來說,我可以得到的一個暫時答案是:她夠大!
其他五小的娃口班級數都在6班,娃口百人甚至50人左右,而且都在航道噪音高分貝區,但是菓林卻有27班六百多娃。
但這也只是我自己的說服理由。因為若這理由成立的話,為何有50班千二百娃的大園國中也得遷校廢校?矛盾了,所以實際答案目前我尚無所知悉。
..
菓林校門位在下崁路,ㄇ字造型外覆木質包覆,雙柱延伸兩邊的圍牆內縮,呈現環抱的姿態,橫眉上書金字中、英文校名。因門口內縮,所以大門至穿堂的腹地甚小,但是植有數株椰子樹,陪襯單調的正面建築。

校區所在位於菓林村的西側,這村稠密住宅與商業區在東側靠台4線地方,學校這邊已經是以散村、農田四布的景觀呈現,特別是校區後方的操場,二邊望去都是田野景觀,若非航機起降聲音稍大,其實這樣的田園風光,挺適合娃們的教學。
此外,學校內設有農村文物館,蒐集了許多老時代的器具、物品作為實物教學教具,展示過往的生活特徵。學校不但蒐集、展示,還訓練娃們為解說員,相信這是很棒的生活和口條教育。
...
兩次來訪都是到東邊菓林路市區晃晃找吃,這邊景緻不若西邊和北邊被廢校、遷村的蕭條破落,居民生活如常。
航空城未來要容納計劃性的13萬人口,一如淡海新市鎮的規模,所以市街上多是土地、房屋仲介的廣告看板等資訊,看來這邊房價應該是翻過幾翻了。
歌舞昇平,這邊的人們應該對航空城的遠景抱持著樂觀吧。
@桃園大園,崁下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182 復興國小港口分班 1955-1983(廢)
.
這天打風櫃嘴轉萬崁路順著產業道路一路,去標高467公尺的七分寮山,這山來回大概一小時,達頂後回程轉華新二路訪友蚋溪,順著溪谷旁的華新二路、一路到五堵,中途還停留訪復興國小,小巧美麗、有著圓形校門的百年學校下回再說。
這一路過來山路蜿蜒,路邊人家不多,都是山村人家。車過綠葉山莊後見左邊一直標「芸郁庭園」,這狹小的路上竟給兩隻小狗擋道。
..
我沒有鳴笛,黑、花二狗霸在路中袒腹晒著暖陽沒有意思要讓路,尋思想要下車請二狗離開時,有老嫗出來驅趕二狗,叱喝兩聲後二狗懶洋洋起身望左邊巷道過去。
我好奇的順狗狗離去的身影望去......
這一望,竟發現了一所小學,雖然是廢棄的小學。
..
復興國小港口分班,廢於民國72(1983)年。這港口地區又稱友蚋地區,因為附近有港口山、友蚋溪,友蚋溪又稱鹿寮溪,是七堵地區基隆河北岸重要的支流。
這地區原是基隆的煤礦產區,若是沿著瑪陵國小邊的大華三路直上,沿路還可以看到許多煤礦的遺跡,瑪陵國小、復興國小當年都是因為煤礦產業人口聚集而設立,港口分班的興廢不用說,也是代表這地區煤礦興衰的一頁滄桑史。
港口分班這邊可以查到的資料不多,只有在復興國小的學校網頁查到設立日期,至於有多少娃、班,付之闕如。
..
學校還留存著校門、校舍。雙柱校門,柱頭有楔形裝飾,左邊柱上還有大理石金字校名,留當年市長署名。
校舍在入門後右邊,原來應該是一層樓的水泥模造一排校舍,目前已經被加蓋鐵皮屋成為二樓的住家,大概是兩間教室和一間廁所的規模,還依稀可見教室的模樣。

目前屋舍的使用是私人住宅,最後一間大門敞開看得出像汽修工作室,還停著一輛雙B車,教室前方原先應該有運動場吧,目前是居民堆積雜物和種菜場。
再往巷子裡走也是民居,三隻貓懶散的躺在路上一如方才的兩位狗兄,這山居歲月真的是貓狗的幸福天堂啊!
@基隆七堵,華興一路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1 談文國小 1950
.
眼前的景象讓我疑惑,相機快門按下去後久久呆住。
一度懷疑這學校已經廢校了,但是學校該有的元素都具備:校門、校樹,前面還有天橋呢,透過關上的校門還看到裡面整理有序,校舍井然、操場乾淨呢。
回頭看導航地圖上,是啊,標示著大大的四個字「談文國小」,可是......沒招牌?
..
談文國小,位在台1線上,學校面積1.1公頃,目前6班50多娃口,校地方正,校舍呈現L型位在後邊,入校門後先有操場。
校門三柱,兩短柱包一高柱,只是原本應該要有校名的高柱,眼下就是一大白柱,仔細看才可以隱約看到「苗栗縣造橋鄉談文國民小學」全銜名稱,左側圍牆上有一小小金字招牌看得到學校中英文名和住址。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學校校名如此低調。

因為假日校門緊鎖,也無法詢問到為何如此。
..
其實這天要去看的是學校北方約1k遠,同樣在台1線邊的談文車站。
這車站是一棟保留著日據時期的百年建築,雖然是百年,不知為何沒有保養修復,整體呈現斑駁破落、燈光昏暗、沒有人管理和駐站,就是兩個字可以形容:「破敗」,真的無法理解臺鐵管理局為何如此對待一座古蹟?
談文車站其實是鐵道迷口中的海線五寶之一。所謂海線五寶,就在西部縱貫線的海線上五座目前還「健在」的木造站體,這五座都是在1922年建成,所以成了五兄弟。
五兄弟由北向南分別是談文、大山、新埔、日南及追分,前三座在苗栗縣、後兩座在台中縣,五兄弟是鐵道迷必朝聖的百年古蹟,造訪這五座車站很大的機會碰到熱情鐵道迷拿著相機留下他們的倩影,因為,再不拍,以臺鐵的態度,很可能有一天會自然頃圮,然後就順理改建或廢站。
...
拜訪當天烈日正炙,站體比公路低,四周稻田,剛下苗的翠綠隨風飄曳,有兩個網紅正在月台上錄影。
等他們拿著自拍棒走後,我獨自站在鐵軌邊的月台吹著從軌道上吹來的熱風,拂面而來的熱風正是體會真夏的感覺。
我攀上天橋,隔著鐵絲網看著南來北往的火車,腦袋就響起「真夏的果實」的旋律,突然就想要搭火車去遠方旅行。
那是一種少年情懷,真的,如今此刻我已然垂垂老矣,看了許多的世事後,心底還留著什麼?人生如腳下那南來北往的長龍,載著人生的許多,快意也好、滄桑也罷,終是走在這人生軌道上。
...
突然頓悟了談文國小沒有校名高柱的道理。
是不是學校不是有沒有標誌校名,是學校本身有沒有走著他的軌道;人生呢?不就是如此。
回到車上,又找到南方之星的音軌放了來聽,不羈的嗓音啊,如此的夏天!
@苗栗造橋,談文村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100 百齡國小 1970
.
系列寫到第100所學校了,綜觀全國小學就是這所學校可以扛這個數字吧。
#沒想到一日一校可以堅持寫一百

話說會到學校來,完全不是因為學校大名。
是因為某次騎Ubike由劍潭捷運站往西走劍潭路開始。
...
這路很奇特,中間「安全島」超大!目測有15公尺左右!兩側單行道。
這士林耶,直逼敦北路中綠帶啊,我心想怎麼?
直走發現一個告示板上書「此處為基隆河沖洗溝公有綠帶......」
這引我好奇上網查詢,才知道這綠帶現稱「華齡公園」,原來是基隆河道哇。攤開地圖比對,這是第一次基隆河截彎取直的遺跡。
於是順著路騎到劍潭抽水站,大概800M,不長,在這後港地區繞呀繞的,去逛了福華市場,吃了劍潭肉圓王,然後......就繞到學校。
..
學校1970年成立,為舒緩當年士林國小過多學生而來。
成立時,士林還屬於當時的陽明山管理局,這是光復後的一個特殊的縣級單位(台北市當時未升格),建校時依地所在稱為「後港國小」。
後來改名是和士林段的基隆河截彎取直有關。

...
那時社子島還真的是座「島」,基隆河在此迂緩有了許多分流,其中有一條是切過社子島南邊稱為「番仔溝」的水道(大概就是中山高重慶交流道,平行中山高切線)。
因為這個工程填平蕃仔溝和士林基河路河床取得新生地,拆了社子吊橋,建了百齡橋聯絡士林、社子。
橋取名「百齡」,乃動工當年1965年是國父誕生百年之故。
根據校史,學校第一任孟校長感於「後港」給人偏遠意象,在1974年取百齡橋威名改學校為今名。
..
如今,原來偏遠的後港學校,竟搖身為50多班的大校,甚至超越士林國小的班級。
誰說人生不是滄海桑田?
#校門前兩隻祥鳥是鳳凰還是百靈
@台北士林,福港街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0 雨農國小 1974
..
放了個卡努颱風假,雨勢大小呼來,遂想到「雨」字學校。
馬上想到雨聲國小、雨農國小,還有就是金瓜石的「時雨中學」,可是這不是國小。
..
雨聲、雨農都跟民國史上的傳奇人物--戴笠將軍有關,特別是「雨農」就是他的字。雨聲小原來是1940成立於大陸重慶,戴笠為校長的保密局員工子弟「立人小學」,1952來台後復校為私立學校,到1965年後才移交給陽明山管理局成為公立小學。
雨農則是1974台北市政府交雨聲小籌辦,因地處軍事用地乃以此為紀念校名。學校目前有24班,6百餘娃,校地1.7公頃,學校的位置東臨市立陽明醫院,後側隔雨聲街仰望芝山岩。
...
這雨聲街挺有趣,在地圖上把芝山岩包覆著呈一半圓形,可是雨聲街上沒有雨聲國小,硬是拉了一條雨聲街165巷到校門口,然後接芝玉路。但是!但是雨聲國小的住址卻是至誠路一段62巷!這樣的路牌安排真的是迷魂陣,一個「亂」字!
...
雨農小校門在忠義街上,門口數株高大椰子樹,四柱矮牆配中間一高柱上書校名,左邊襯牆上有中英文名。校區從門口進去後,右邊是操場和籃球場,可以看到陽醫大樓和芝山岩綠景,左半邊就是校舍,校區就是一個長條狀。

..
後門越過雨聲街是芝山岩,這海拔大概50公尺的小山(丘)是整個士林區的文化縮影,也可以說是台灣史的一個縮時紀錄區,從史前新石器的文化遺跡,到有清一代、日據至民國現代,這小小10公頃左右的土地上都可以找到層層的足跡。
山上在日據期就是史前考古要地,至誠路上惠濟宮的隘門又標誌著清代漳、泉械鬥期的慘烈,乃至有著萬善祠的設立。
這邊也是士林文化重鎮,惠濟宮從清代就奉祀文昌帝君成為文教重地,1895年日本來台後接管設立的「芝山岩學務部學堂」就是日本在台設立的第一所近代教育制學校;隔年在此設立「國語學校」。
可是當時抗日潮鴣起,六位在校的日籍老師慘遭殺害,實屬時代悲劇。現山上雨農閱覽室前有日人為這六位老師樹立的「學務官僚遭難之碑」(六氏先生墓),就是紀念這事件。
雨農閱覽室原先也是為紀念六位老師設立的芝山巖神社,在日本戰敗後的1950年代連同原紀念碑稀數被搗毀,爾後在1980年後因政府重新正視史實而再度重建紀念碑。
..
六先生之長是楫取道明,得年38,查訪咕狗還有六先生合照相片,這位先生曾經出現在NHK大河劇「花燃」之中,該劇敘述明治維新的開端的「松下村塾」,一批維新思想的年輕人在此不斷衝擊當時的舊官僚與體制,而主角寅次郎和妹妹杉文為主軸,糾合志同道合青年,乃成明治維新的濫觴。
片中長州藩楫取素彥(大澤隆夫飾演)戲份不少,道明先生就是他的獨子,片中也有出現過。
我是在緯來日本台看花燃劇的,看得是血脈沸騰,遙想那種國難飄搖洪浪下,若我是當代青年會毅然投入否?50集看下來真的是漂染了一次時代大潮,過癮。
@台北士林,忠義街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