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文昌國小 1927
.
學校位在有名的鎮瀾宮附近,其實這次並不是要去進香拜拜的,而是去另一所廟宇朝聖,那是大甲的文昌祠。
建於1887年市定古蹟的文昌祠,建築本體是三開間兩進兩廊,左右帶護龍的殿堂式四合院。和台地許多文昌祠一般,是結合書院與廟宇的多功能建築,整座廟的雕刻、剪黏等傳統工藝值得一看。
學校在文昌祠後側,只隔一條雁門路,校地面積近2.6公頃,而學生也超過一千人、40班的大校,是大甲區十小中僅次於大甲國小者,而大甲國小僅和本校相距百來公尺。
校門雙柱雙進,左柱高聳有校金字全銜,隔小門旁是警衛室;右邊低方柱接雕塑襯牆,後接圍牆,整體樸素。
整個立面典雅,不過校內建築都是改建後的新式建築,立校雖然近百年,已無古蹟遺跡。
學校和大甲國小是孿生校,初始也是從大甲公學校分離女娃而稱「大甲女子公學校」,越15載後改稱大甲南公學校才男女兼收,到1947年才改為現名。
回到文昌祠。
廟祠古色古香,雖可嗅見修復斧鑿,但更多的是古蹟的斑斕,可看性甚高,簷脊上的飛龍剪黏甚有喜感,怎看怎覺歡喜,因此流連甚久,照片拍頗多。
我去文昌祠除了看建築體、禮拜文昌君、孔子、韓愈等先賢外,主要是要拜灠西廂房一位被稱為大甲聖人的志賀哲太郎先生的紀念室。
廂房不大,作日式榻房形式,裡面也只有壁掛先生生平介紹和一段影像播放,這是先生最初教授學生的地方。
我在裡面流連許久,難掩激動,因在日據時代真有一位純血統日本人會把台灣人當「人」看待,而非以上國殖民母國身份對待台人,並且奉獻一生教育台人,甚至以此為人生終點。
當日和廟裡主事聊過先生事蹟,發現先生是葬在附近的鐵砧山麓,竟然就兼程帶著他,直奔鐵砧山,一路披荊斬棘、穿過層層荊芒,幾經波折才在日落前到先生墓前親自和先生禮拜。
不過這又是另一段拜訪的歷程了,另有記錄。
@台中大甲,育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