鯃鮞樂游2-16:哎喲!我的模範生們
──這就是你今日之後要朝聖的道路,一個讓你變得更好的目標
教育是教「希望」!
班上的品德小天使還有模範生,老師都是採取全班提名表決的方式進行。做為一位級任老師,我當然有口袋名單,帶孩子這麼久了,心中瞭然各個孩子的特質、行為,所以每個品德項目出來時,腦海中馬上就會浮現某些符應率高的孩子。可是我還是解釋各個品德的內容、意義之後,讓孩子們根據平日的觀察自己去推選,甚至鼓勵毛遂自薦,主要的著眼是讓孩子們體驗所謂的民主教育,另外,也可藉著推舉的過程中,讓孩子學習自省──觀人以內省的教育方式。
每次的推舉、提名過程總會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每當有人提名某人時,就會有人持反對的看法,在臺下竊竊私語或是高聲抗議:「他哪有啊!」。孩子的檢驗標準相當嚴苛和跨長時間性,某人不乖的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兩、三年前:
「老師,我認為他不符合這個品德的要求……」某孩在投完票後偷偷跟我說。
「怎說?」我問。
「他二年級的時候和我同班,他一直打我、欺負我!」他眼神堅定。
人們總是用高標準的眼光看這些「楷模」,孩子也一樣。在提名、表決的時候的放大鏡,倍率特別的高!這也無可厚非,「楷模」二字本來就是戴著「無瑕疵」的冠冕啊!也莫怪細如針縫的高標準檢視。
做一位老師其實也很傷腦筋!好幾次的經驗是:我所帶的班上被選為模範生的孩子往往就是最調皮、最會惹事生非的孩子,大過錯雖然沒有,可是小過不斷。事後諸葛想想,其實這也是結構性的必然,因為孩子會推舉的幾乎就是班上活潑好動的非正式領導者──那些最容易呼朋引伴的、天生具有領袖魅力的孩子啊,偏偏這種外向個性的孩子也都是因為好動而惹事,規矩是框不住他們的。最窘迫的經驗是某個孩子不但在班上調皮,而且到別班鬧事,該班老師來和我反應的時候驚訝的說:「嘿!他不是你班上的模範生嗎!」
我的尷尬可想而知。
一開始我也是很失望、很挫折這樣的「模範生」讓我臉紅了,同事笑說:「真是調皮模範啊!」剛好那次是領獎盃當天,那孩子竟然調皮到在教室揮棒而打破教室玻璃,當下我真在內心氣到想把獎盃給扔到資源回收桶。
我沒有那樣做!電光火石之間一個念頭轉動了我的心境。我問自己:「模範生真的就只能表揚優良?沒有其他意義的那麼單一性嗎?」
後來我和那調皮蛋一起小心翼翼的整理地上的玻璃碎片,我告訴他:「當上模範生不容易,不容易不是當選的競爭,而是在當選後,可是你想想你最近的行為,你覺得自己是我們班的模範生嗎?」
男孩子一個,平時愛頂嘴的快嘴,此刻是眼角噙淚低頭默默的掃著碎玻璃。我並沒有想增加他的「冠冕壓力」,感覺那種大帽子對眼前這十歲的小男孩似乎過於沉重了些,整理好碎玻璃後,只要他回家寫張反省單,後來也沒有再和他提這件事。往後他依舊調皮,可是次數少了些,偶而還會聽到他勸同學別那樣、別這樣,多虧他領袖魅力,效果還挺好的,一些調皮二號、三號的傢伙也似乎有點懂事和瞭解我說的話了;他也漸漸用沉默來聽我在他調皮後的說教,不再有硬抝、頂嘴的情況了。
那天電光火石間讓我轉動的念頭只有一個:
「這『模範生』的冠冕除了表揚好品性之外,也可以是一種『期許』、一種『希望』的帽子吧!」
所以,在往後若是碰到班上給選出了一個「名不符實」的模範生的時候,或在其他的孩子跟我抱怨說模範生又在調皮、搗蛋……怎樣的時候,我並不會失望、傷心或是生氣,我會讓那孩子知道:這頂帽子、這個榮譽是你未來要走向前的目標,我會對他說:
「好好加油!這就是你今日之後要朝聖的道路,一個讓你變得更好的偉大目標!」
許是暗示的自我應驗預言真有效力,我一直都沒有失望過!
啊!教育啊,果然是在教「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