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功課出的很少!
相信不少家長已經發現老師的這個「特色」了,沒錯!老師的功課,的確出的不多。
功課的「多」與「少」其實是一個相對的觀念,而且,大家應該要思考的是:怎樣才叫做「功課多」呢?是時間上寫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是科目上寫三個科目?還是四個、五個科目?或者是讓孩子寫到手痠?背駝?喊累?
所以從這看來會發現:其實用多寡來衡量功課是沒有一定的標準的。多或少最大的標準和每個孩子的學習特質狀況有關係──同樣量的功課,有些孩子半個小時完成、有些則是需要一個小時以上,畢竟每個孩子的先天條件不同,光是書寫的這個能力,有的孩子已經掌握很好,看他振筆疾書,可以寫出端正且正確的結果,但是有的孩子就沒有辦法──寫快了,就是一片龍飛鳳舞的狂草,讓你我看了就是怵目驚心。
所以,我們應該要撇開對於功課的所謂「多」、「少」的迷思了,回過頭去思考,到底「功課」的真正意義在哪裡?
以往我們都會認為:寫功課的「功能」是在幫助孩子把今天所學的學科內容複習一次,加深印象,以利於接下來的學習。從我們的經驗和理論上,這種說法的確是正確的,孩子經過了學校上課中老師的講解、學習與操作後,回到家若是經過書寫的練習,一定會加深印象的,對於接下來的課程學習一定有幫助。
可是這種說法有個盲點:如果孩子在課堂上的學習是完全沒有印象呢?
千萬不要懷疑這種可能,孩子不是天生的專注動物,很多時候,孩子在學校的專注往往會因為同學、環境、老師,甚至是本身的精神與體質的情況而改變。所以,若是想要有所謂的「複習」的功能,再沒有前面的吸收下,怎來的複習呢?
我倒是覺得寫功課的最終極的意義是在於:
「培養孩子能夠定下心,把心放在一件事」的能力培養上。
這種能力,我想對一個人終極一生的影響,一定超過其他的能力。許多學習的研究都顯示:一個可以及早培養專心做好一件事的人,他才具備有應對未來所有挑戰的基本能力。我們的孩子何其有幸的生在這個電子媒體發達的百倍速時代,外在環境有太多以光速度轉變的誘惑──電動玩具、線上遊戲、影音媒體……這些外在的誘惑,讓我看到我們這一代的孩子無法真正養成專注,他的心是開放,而且是奔放的,完全沒個靜下來的影子,這也就難怪許多人要感嘆:怎麼會有那麼多的過動的孩子啊!
人是適應環境的生物,環境提供的一個多變動的誘惑,生活在其中的人若是沒有經過一番定力的培養,一定也是心思晃動而無法專注了。我們的孩子未來還有一段很漫長的求學之路,不管他們是不是幸運的搭上了12年國教免試的列車,但是,更重要的是以後他們還是得要面對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挑戰,「專注」、「定心」在這一系列的人生挑戰中,我怎麼都覺得是一個應該及早培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