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接到新的班級,我一定會幫這班級取個諧音的稱號,數字太冰冷,只是個編號,有了國字諧音,溫暖加分、而且有意義了,這意義就在於對這些孩子的期待以及我帶班的遠景。
像是六年三班時代取了一個冗長的句子:「我常『留』意欣『賞』的那些美好」,「留」、「賞」正是「六三」的諧音,把它嵌入這個句子裡。那時候接班,發現一些孩子喜歡挑剔別人,三不五時嘴巴還是爆出不雅的字句,所以期待把孩子們教育成為一個懂得去欣賞別人優點,暫時把對方的缺點括號起來,眼見美好、口說美好的孩子。雖然一年後,零星仍有惡言、仍有孩子會對同學挑剔,可教育就是這樣──我們無法期待它馬上結果,卻是在每個孩子心中種下種子,所以我相信他們總有一天會有發芽、開花的時候。
接到這班,三天,三天來觀察我的27位小蘿蔔頭,想了又想,看他們稚嫩的模樣,實在想不出來該要幫我的班取個什麼雅名才好?正在躊躇著想要找個和「五二」發音一般的「雅」、「美」、「達」的詞時,卻在昨晚的晚餐中,桌上一盤魚蔥蒸魚,腦海中倏地出現「鯃魚」的畫面,「鯃鮞」二字應之呼出,因此定名(「鯃鮞」,音同「吾」、「而」)。
「鯃」,鯃魚,國語並沒有這個字,不過在菜市場中的客家話和閩南語裡就找到這魚,一般人叫它「午仔魚」。它是一種洄游在陸地沿岸或淺大陸棚砂泥底質的魚;魚類圖鑑上對它魚體的描述是這樣的:
「體長、側扁,吻短圓,眼大、脂性眼瞼發達,呈長橢圓形;體背呈灰綠色,體側銀白;前端側線具一污斑,鰭為灰色略帶黃色,以蝦、蟹、魚類及蠕蟲等底棲生物為食。」
這魚在市場很有價,屬於高價的好吃魚種,俗諺:
「一鯃、二紅衫、三鯧、四馬加、五鮸、六加納、七赤鯮、八馬頭、九烏喉、十春仔。」
就可看出十大菜市場食用魚的好吃與價格。
鯃魚,是「無虞」的諧音,意味著「沒有憂慮的童年」,這是我對每一個孩子的期望──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個美好的童年;同樣的,也希望我帶給他們的是美妙的回憶,孩子們以後只要想起他們的小學老師,就會想到我,而且是帶著微笑的想起我。
「鯃鮞」也是「吾兒」的諧音,意味著當老師的在心底是把每個孩子當自己的孩子一般的疼愛──這是真正超然的愛,絕對不是和著血緣而可能有的溺愛,所以,老師會溫柔以對,噓寒問暖不在話下;但是,老師也絕對會有怒目金剛、當頭棒喝的時候,這所的一切,都出自於一份對職業的尊重、對待人的情感,還有對事理的理性。
好啦!說這麼多,其實就是期待我的孩子們,每一個都成為價值不斐的人,但是他們目前只是小小魚(鮞就是「小魚」、「幼魚」的意思),他們需要我這隻大魟魚老師(迪士尼動畫「海底總動員」的老師,還記得嗎?)的帶領,讓他們成長、茁壯,每一尾小魚都會是這世界──最珍貴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