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的垃圾桶,很大,30公升藍藍的那種,還加蓋子。
每天看那桶子讓我很難過,總是要懷疑教育的「效果」在哪裡?
每天經過垃圾桶,我會看到的情景是這樣:蓋子給移動了一點點,露出一個大概三指幅寬的縫隙,然後,那個縫隙就是塞滿了垃圾,不管垃圾桶裡面有多少垃圾,孩子們就是這樣,懶得用手打開桶蓋,看到有縫隙,就塞了下去,一個這樣、兩個這樣、後來的都這樣,所以那個縫隙就會爆出滿滿的垃圾,即使掉到外面了,也還是一樣,繼續往那個洞口塞。
這情況好像是某種貪食病患一般,即便肚子飽了塞不下去了,還是要繼續動作把食物往嘴巴送。我抓了一個來問:「把蓋子打開,再丟進去不好嗎?」他回答我:「蓋子很髒!」
好吧,環境不友善,設計不人性,那我請孩子去把蓋子,特別是中間把手的部份刷洗乾淨還噴酒精消毒,公然在班上宣示:那蓋子很乾淨了。
會改善之前的情況否?
相信聰明的你應該知道結果:沒錯!還是一樣!
之前用了許多辦法改善:獎勵----若是桶子都很乾淨、沒有掉出來的垃圾,全班請吃糖;抓扒子----安排暗樁抓那些不開蓋子硬塞亂丟的;抓到一個之後,讓他去看管垃圾桶,找到「抓交替」的之後一樣看管到下一個出現;設相機全時對著垃圾桶,抓到重罰......當然,還有課堂上道德勸說(根本就是老師嘮叨念經),可以想到的方法,用盡。
效果呢?當然,無效!而且愈罰愈沒意義,獎勵更是邊際遞減的超快!
我想到一個名詞:「國民素質」。
去到日本讓我最害怕的就是看到市街的乾淨,找不到垃圾桶,可是街道卻是乾淨透了,看不到塞垃圾到機車菜籃的(不是因為沒有菜籃),也未見故作瀟灑的彈飛煙蒂到下水道裡,我想所謂的國民素質高下立判。
在教室要求這些有效果嗎?說真的,不能那麼悲觀的說沒有,還是有孩子整齊清潔,但是多數的孩子還是秉著「方便原則」----把垃圾丟了就好,只要不是在我座位旁邊,就不關我的事,所以,我幾乎沒有看過會有孩子會把垃圾桶旁邊的垃圾撿起來,放進垃圾桶的......
這樣的習慣養成,老師念多了也沒意義,反而得到一個嘮叨、囉唆的臭名,獎賞與懲罰都沒有教育的效果,下次可以趁著校慶、園遊會看看:那些垃圾桶旁邊的風景是怎樣的一個模樣。
為何如此?為什麼?我想到一個經驗。
去年園遊會,我在學校設置的臨時垃圾桶邊看到的:那垃圾袋已經滿出來了,我看到某個成年人(就不知道是不是家長了)把手上的飲料杯丟到垃圾袋,可那垃圾袋已經滿了又滿,這位大哥隨手一放,疊羅漢一般的疊高之際,他的飲料杯掉了出來,我就那樣的多嘴請他可否撿起來再丟一次,口氣柔順,態度恭敬還有附贈笑容。
那位大哥也不是什麼橫肉滿面,卻馬上端起臉來問我:「你哪位?」
我回說,我是老師,他像是鼻孔噴氣的沒好氣的拿起杯子,丟了一句話給我:
「我有丟在垃圾桶就已經很好了....」
拿著杯子,走了......
「我有丟在垃圾桶就已經很好了...」
這句話,我思考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