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鯃鮞樂游2-11:面告

DSC05167  

                                                   

──和家人說「去哪」、「我回來了」,愛你的人才不會因你的行蹤而憂心,這是一種對家人的體貼,也是體恤

 

    那天問孩子沒有讀過「弟子規」嗎?面面相覷……

    事出有因。那日午餐收拾好餐具,習慣的環顧教室的孩子們,通常,這時外出的都會來說一聲,或是依班規在黑板上寫外出。突然間,我發現某孩子不見了,回憶一下,似乎已經有十分鐘沒見他人,而黑板上的外出也沒他座號。我問了班上孩子某某去哪?一樣面面相覷,有人說他喜歡看飛機,會到四樓去看飛機起落,所以我等。但是打鐘後仍不見他身影,十分鐘後派出幾個「刺候」出教室到校園去找,我判斷這孩子可能去上廁所,雖然同學說他去看飛機,但是我知道這孩子知所進退,鐘響了一定會回來。

    刺候們陸續的回來通報說仍然不見那孩子的蹤影,我急了,這不尋常,而且班上竟然沒有任何人知道他欲往何處,一些嘴巴尖尖的烏鴉開始帶著我的思緒往不好的方向跑,我告訴自己該要鎮定好好想想。就在想要協請訓導處廣播尋人的時候(非不得已不會這樣,因為讓這孩子丟臉了),腦袋中靈犀一點,我請那批刺侯們去大門找。等再看到他身影時已是廿多分鐘後了,我訓斥了這孩子不告而走的不當,讓老師擔心了,看他留下兩行淚,我心又軟,色厲內荏的再教育了幾句,喚他去睡了。

    那短短的廿幾分鐘,我是真急,雖然不喜歡班上幾個狗嘴不出象牙的烏鴉,但是心底還是多少忐忑,深怕來個萬一,況且這孩子這行為也確不尋常,平時沒見他如此,所以焦慮一直襲在身上,神經緊繃而坐立難安。

我想起我國中時候某次類似的情況。那時課業多,大家庭裡的宅院人多嘴忙,加上身為晚輩,總是有大人要你去做這個、那個,幾無專心看書的連續時間。於是和父母說去幾公里外的縣立圖書館,獲得首肯後,騎著自行車去圖書館安靜認真的看書,直到日暮西垂才乘著初夏的涼風回家。一心想要看書的我,不知肚饑、也忘了和爸媽說聲「我回來了」,心底投機的想:「沒人知道我回來更好,免得又有人叫我做這、做那」,於是掂著腳,捏手捏腳的躲在叔叔的房間繼續看書。

    時間不知過多久,整個人都專心的沐浴在書中的數字和文字中,突然聽見院子裡一陣騷動,然後聽到父親摩托車發動的聲音揚長而去,母親焦急的聲音還在外頭叫著:「順便去某某家看看……」,母親口中的某某是我同班同學,我常去他家看書,正想著母親怎會說這話的時候,突然的警醒,握著書本衝出叔叔的房間,跟母親對門打個照面,她張大了嘴滿臉訝異,良久她才問我:「你……你什麼時候回來的?」我告知時間,母親臉色由憂轉怒,罵道:「我們擔心死了,找你腳踏車也不在,想你怎這麼晚還沒有回來?你爸爸已經去找你了,皮繃緊點準備挨棍子吧!」轉身回廚房,留我一人在黝黑的中院裡發呆。

    那年代,沒有手機可以隨時的通知情況,家裡也還沒有電話,父親找去圖書館,不巧聽到同學說我早在三個小時前已然離開,又造訪兩、三位同學家,都沒有我蹤跡,許是父子連心,他轉回家來看看,劈面見我,一臉的怒氣就是一巴掌呼來,一言不語的回房休息去了。我摸著赤熱熱的臉頰,羞愧的眼淚落下,一如那天站在我跟前對我說「老師對不起」的那孩子。事情總是有陰錯陽差,關鍵在我的腳踏車在我一回來後,就給小叔騎走,以致於家人都以為我還沒有回來,而我原來想要安靜唸書的偷偷摸摸,竟然就讓家人鬧了一場焦慮的等待。

    弟子規上有這麼一段:「出必告、反必面」,我的家教從小就知道這道理,可那一念之間的投機卻讓我的家人憂心。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美好的教育養成,因為要讓孩子知道:對於關心你的人,應該要讓他們感到安心,所以,出門一定要告訴家人「我去哪?」回家,也一定要和家人說「我回來了」,這樣愛你的人才不會因為你的行蹤而感到憂心和憂慮,這是一種對家人的體貼,也是體恤。論語里仁有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就是這個道理,世上最關心子女的就是父母,所以做父母的應該要好好教育孩子這個遊必有方、出告返面的道理,並且嚴格的要孩子們養成習慣,這樣,孩子才會真正的成熟。

    題外話是:那天看到孩子安全的出現眼前時,一顆心的沈澱,讓我想起那年父親的一巴掌,更深刻體認:果然是「養兒方知父母心」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ll4ms 的頭像
    dill4ms

    然後呢?黑咖啡嗎?......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