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幫忙」、「付出」、「愛心」、「熱心」的背後其實是需要很多成熟的條件的,像是「責任」、「能力」

DSC04248  

 

    我的一個孩子很乖,很棒!

    他的優秀在於:他總是表現一種積極的熱情──熱心的幫忙老師、主動的協助同學,像是一個散播能量的光體,我看到他的熱情不吝散發,讓我打從心底暗暗給他一個「讚」!

這好像是我們一直在教育孩子的內容──多去幫忙需要幫忙的人。

    但是,這孩子還是鬧出了一個「茶包」(trouble)。

    那天他獨自走在校園,碰到一位同學,同學將一份很貴重的東西交給他,請求他幫忙保管,熱情的他馬上答應,並且接下了東西。可是過不了多久,他發現這個時間他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所以就把東西放在球場邊的椅子上,隨即離開了,想當然耳,東西一定不見了。他是焦急,他是懊悔,他是悔不當初。

    這場景似曾相識,我也有過。

    那年我四年級(記憶依稀是這個年紀),某個下午沒有課,我在校園遊蕩,等著當主任的爸爸下班載我回家。功課早已經完成了,我一路遊蕩到操場,看到田徑隊在練習,突然,田徑隊的老師走過來,把一個碼表交給我,囑咐我暫時幫他保管,老師不知道是要去廁所還是哪裡?我答應了他。可是不久後,爸爸招呼我要回家了,我不假思索就把那個珍貴的碼表掛在操場的樹下,就是我站的地方,然後跟著爸爸的腳步,坐上了他的摩托車回家了。

    隔天,田徑老師找到了我,要跟我要回那個碼表,我哪裡還有碼表啊!一時臉紅了、口吃了,和老師說我掛在樹枝上,老師要我回去找,也是想當然耳,哪裡還會有表啊,孑然空無的只有蕭蕭的風聲吹過操場,還有似乎在嘲笑我的榕樹鬚根,迎風擺動。

    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顯然少了一塊,可這一塊偏偏又是很重要的一塊。在這兩個案例中,我發現我們只告訴孩子們要不吝付出多去幫忙他人,可是這「幫忙」、「付出」、「愛心」、「熱心」的背後其實是需要很多成熟的條件的,像是「責任」、「能力」、「運氣」……等等。沒有這些條件為基礎,往往孩子們的愛心與熱心,卻會為他們帶來懊悔與挫折。

    所以我告訴孩子,在答應別人、要幫忙他人之前,請先考量一下,惦惦自己的斤兩:我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幫忙嗎?我有充分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可以完成這個託付嗎?如果確定自己有能力、也能夠擔負起這樣的責任,那麼,才可以去答應這個任務,否則,還是委婉的拒絕來的好,要不然,真的是忙沒有幫到,反而弄得更多麻煩。

    這樣教育孩子不是要他們啥事都不要管、不要插手,拒絕付出,若是這樣,那又太極端了,整個教育的中心其實是要孩子瞭解──「幫助別人是有責任的」,也唯有這樣的考量,才可以避免許多氾濫的愛心,而這種愛心卻往往成為社會的負擔,想想,許多可憐的流浪狗,不都是在當初一個「好可愛」、「好可憐」的念頭下,一時興起所造成的後果嗎?沒有責任、超過能力的幫忙,真的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多多再想一想、多多考慮的生活能力學習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ll4ms 的頭像
    dill4ms

    然後呢?黑咖啡嗎?......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