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鯃鮞樂游2-13:要和大人說 

305917_401798289917806_525859499_n  

──不是只要把委屈找家人取暖,還要把喜悅和家人分享,給全家一起享受這種「小確幸」

 

    有個孩子去了一趟學校的輔導室,回來教室的時候我看到他臉上喜孜孜的,顯然是因為手上拿著的一個小玩意兒而在高興,這一趟下樓的小旅程顯然有個小收穫──孩子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禮物就可讓整個人春天了起來。可我不高興,因為我等他來跟我說,可是他並沒有!我看到他一整個早上在把玩著那個小玩意兒,我耐心的等著他跟我「分享」到底獲得了什麼好東西,可是顯然是春天的愉悅讓他忘記了這個禮貌──沒錯!這就是孩子應該有的禮貌。

    有一次帶三年級,到期末時有位家長和我約了親師會面的時間,我爽快答應,挪出了一堂科任課的時間和她聊聊。會談很愉快,家長很客氣的稱讚了我的教學,認為孩子在我羽翼下成長不少,四十分鐘的時間裡,「客氣」成了最好的勾芡材料,雙方言語都是黏膩的甜──這也得歸功孩子的優秀,實在是沒有可挑剔的地方(老師一向都說實話的個性不會隱瞞孩子在校的表現),只是我心中一直納悶:既然孩子那般優秀,隱約的覺得家長來找我一定是「有什麼」,若是「沒什麼」,這位媽媽怎會請個假來看老師我呢?是想看老師長得什麼神鬼模樣?是不是真的有孩子口中說的那樣「帥」?(誰叫我總是在孩子們面前說自己超帥的)。

    鐘聲響起,時間終了,送家長到辦公室門口時,她突然回頭塞給我三千元,對我說:

    「老師,我知道當老師很辛苦,這一點意思是給您運用,有時候可以買買飲料、糖果或是小獎品給孩子,多鼓勵他們……」

 我真的是楞了好幾秒,一直無法接下那三張鈔票。心中百轉千迴的想:「怎麼呢?是我平時給孩子糖吃得太多?還是禮物給得太少?」

    謎底揭曉,原來孩子從幼稚園開始,三年來的老師都是糖糖、小禮物不斷,可是升上三年級後,我給得相對的少,好幾次媽媽問了孩子有沒有收到老師的獎勵,孩子都支吾以對,媽媽就此認為老師沒有給糖、沒送小禮物讓孩子有點失落,所以媽媽想要贊助老師一點費用,希望我多多鼓勵孩子。

    我是啞然失笑,帶媽媽到我教室的置物櫃去,打開櫃子給媽媽看──裡面兩大桶的「曼o珠」,一大箱的鉛筆、修正帶、直尺、螢光筆、彩虹筆還有小女孩喜歡的小筆記本。看了這些東西後,家長的笑容有些尷尬,我們又坐了下來第二攤的親師對話。

    先不管老師我對這些糖果和小禮物對孩子口腔健康還有愛物的教育,在這個小小的感覺落差下,我們找到一個關鍵性的教育缺口──我們都沒有教育孩子要把在校(在外)收受的東西回到家一定要和家裡大人報告、分享的訓練,所以,這孩子吃了我不少曼o珠,也拿過我幾次表現優異的小獎品,但是她都沒有在回家後和家人分享。當然,這些小小的獎勵,老師也不會寫在聯絡本上,以至於這位媽媽有了這樣的憂慮──她認為這樣的獎勵對孩子很重要。

    從小我就給爸、媽教育:在外面不管接受了什麼禮物,一回到家就要詳細的和大人說,媽媽的意思是說:「如果接受了太貴重的東西,我們得要退回去,怎麼可以無功受祿呢?」其實後來知道這是大人之間待人接物的「禮數」,有來有往,對於50年代的家庭經濟,孩子的受禮也要有經濟上的盤算啊!小時候聽爸媽說這些,覺得煩,心中納悶:「難道舔了同學一口冰棒也要報告?」後來才瞭解:這樣的行為不但是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愉悅,也讓大人成熟的智慧協助、教育孩子判斷這樣的受禮合宜、合適、合情、合理嗎?特別是騙子漫延世界的現代,這樣的教育訓練對於那些純真而善良的孩子更是必要的。

    後來我把孩子找來,那已經是午餐時候,我跟他說:「老師不是教過你們嗎?怎麼你早上去了輔導室拿了什麼,你沒有來和我分享呢?」他靦腆的笑著說:「忘記了……」。

    我們當給孩子知道:這很重要!不是只要把委屈找家人取暖,還要把喜悅和家人分享,給全家一起享受這種「小確幸」──生活中容易獲得的確實幸福感;這當然也是幫助孩子判斷事情、培養待人接物教育的一環。所以,更廣而所待,應該是讓孩子多聊聊一天來在學校的點點滴滴,我想,這點時間,對於每一位爸爸、媽媽來說,都是不可少的必要付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ll4ms 的頭像
    dill4ms

    然後呢?黑咖啡嗎?......

    dill4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